倭寇侵袭东南沿海的战术十分类似。
丧失了制海权的日本对此战术异常头疼,并且中国国内的资产阶级雇佣的,往往是西方列强的船只,所以越发显得缩手缩脚。
但是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份子依然咬紧牙关,叫嚣着要在与清国的战争当中流尽最后一滴血……这样做的恶果,就直接导致日本国内内忧外患的情况越发严重。
在1895年的春天,一场大饥荒席卷了日本,被逼得活不下去的日本底层农民率先在府中地区宣布起义,这一次的暴乱席卷全国,日本仅存的海军也是发动了兵变,将军队和政府当中的激进派斩杀一空。
1895年11月22日,清政府与日本政府于日本马关签署条约:
日本割让冲绳群岛给中国,
赔偿清政府两千万日币,以二十年限期还清,
日本自沉联合舰队剩余下来的三艘军舰。
日本对清国单方面开放多处港口。
清国的商品进入日本之后,拥有片面最惠国待遇。
马关条约签订以后,引发了民间的多方热议,中国这边意气飞扬,日本这边则是唉声叹气。
祺祥皇帝也是以此为契机,成功的手掌大权。
当然,这一次中日甲午战争的胜利,也导致了北洋的主导者李宫彰声望大涨,俨然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江南王,其余的督抚也是十分羡慕,开始抓住手中的财权和兵权。
偏偏祺祥皇帝并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,他的成长其实十分十分畸形的,在深宫当中长大,并且还被慈禧压迫了几十年,性情早就扭曲到了不正常的地步,所以用刚愎自用来形容他都算是好的了。
所以,整个清朝的元气就在他的手上加速的败坏而去,这就是典型的德不配位。
因为袁世凯这名本应趁势而起的家伙已经被提前暗杀,所以那时候的局势,更有几分秦失其鹿天下逐之的模样。
好在这时候欧洲列强互相牵制,外加鞭长莫及,日本的气运却是刚刚想要上升就被打压了下去,他们并没有在这两千年未有的大变局当中捞到多少好处。
翁同龢等人无奈之下,只能与清朝一起陪葬下野,他们本来就是依附于帝制的牺牲品,可怜虫而已。
但是,有了被太后打压,被皇帝出卖的亲身经历之后,谭嗣同却提前一步自立,很干脆的选择了共和这条道路。
判定
当然,谭嗣同的崛起在历史上还有一种说法:
基于之前的成功合作和建立起来的互信,以乔家为首的新兴资产阶级选择了谭嗣同,双方结合以后,谭嗣同也是因此而成为了共和之父。
但他却放弃了成为民国第一任大总统的机会,而是支持历史上戊戌六君子当中的康广仁——至于为什么不是大名鼎鼎的康有为。谭嗣同在有一次与乔家二爷密谈饮酒的时候说得很清楚:
“康南海(有为)过于功利了一些,并且他的身上,并没有广仁的那种慷慨赴死的气度。”
在这帝国大变的末局当中,有很多人的结局还是比较令人叹息的,比如李宫彰在发觉了清廷真的气数已尽,祺祥皇帝在连出昏招,圣旨连北京城都出不去以后,他也同样密谋称帝。
遗憾的是,这时候的民心已经彻底倒向了共和,因此老李称帝之后只坚持了一百天就逊位,然后遭受到了各大督抚围攻,部下分析崩溃,众叛亲离。
好在老李也是见风使舵很快,及时放手,通电全国下野,带着这辈子搜集到的财富定居于上海租界,并且自己办了一家报纸,足足活到了1922年,也算是享尽了人间富贵。
郑家依靠利用长崎狠狠敲诈日本政府得来的好处,迅速窜起,捞到了不少好处,只是郑家父子行事过于高调,因此最后被日本政府派人暗杀,郑家也是因此分析崩离。
卡宴先生并没有食言,将王五和李三交给了郑家,因此两人得到了精心的照料成功活了下来。
断臂的王五回国之后,悟到了天人合一的道理。
在他手中,辫子可以是刀,手掌可以是刀,筷子可以是刀,甚至一杯茶水也可以是刀,外加其与谭嗣同之间的关系,因此隐然成为了国内武术界的翘楚领军人物。
李三在被救治之后,终究也只保住了一条腿,另外一条腿切掉以后用木腿所代替,走路也是一瘸一拐,一身宗师级别的轻功自此被废掉。
但是,李三却也不甘寂寞,苦练出了一手百发百中的枪法!燕子李三变成了神枪李三,之前独行大盗犯下的案子和污点在谭嗣同和乔家的帮忙下,被直接洗了个干净。
乔家确认了胡芝云去世以后,便将之前胡芝云在乔家的股份拿了出来,成立了一家叫做胡乔记的商行,放在了乔家下面运作,李三和王五两人就在胡乔记里面入了三成股,为胡乔记走镖。
而胡乔记的归属人,则是胡芝云的遗腹子,由一名身穿红衣的女子携来的,根本就不用什么滴血认亲,只看外貌和胡芝云就有八九成像。
李沮回国